“辜院长,这几届学生的声韵学成绩倒是不错,是不是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啊?”辜开来是此次答辩的导师组长,梁教授现在联想起了这个问题:“要是有什么好办法,可别藏着掖着哟……” “我能有什么好办法?这两年我们学校同学的声韵学成绩能够提高的这么快,就是肘子说的那办法,学粤语,唱粤语歌。”辜开来笑道:“粤语绝不等同于中古声韵学,但是它固有的特点,却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许多问题。” “比如刚刚所说的《平水韵》下平一先,下平十四盐,下平十五咸,在普通话里很难区别,按照以前的教学经验,基本只能靠死记硬背。” “现在不一样了,这些韵部在粤语里的区别就好像楚河汉界一样,可以说泾渭分明。” “我们当然不能草率地认为粤语就和中古汉语发音相同,但学会了它,对于同学们掌握各个韵部之间的区别,帮助记忆各个韵部的汉字,却是具有相当大的帮助的。” “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是同学们都热爱学习的语言。”辜开来笑道:“肘子根据韵部的特点,挑选了一些歌曲,这些歌曲很流行,也很好听,同学们学起来兴趣不是一般大,主动性很强。” “所以声韵学这头我们以前视作畏途的‘拦路虎’,在现在同学们的眼里,倒成了马戏团钻火圈的了。用看马戏主动性来学习,什么功课学不好?” 这话说得俏皮,但却是非常贴切的比喻,大家都不由得莞尔。 “现在有了这个数据库后,自学声韵学就成了可能,同学们完全可以自行参考书籍,结合音频资料,进行系统的,全面的学习,这对于我们推广古汉语声韵这门学问,是有着革新性的意义的。”徐教授点头表示认可:“那研的方面呢?” “研这个方向,最大的课题,当然就是中古音推拟。”周至说道:“验,校,刊,创。” “小学之学,始于先秦,秦统一六国以后,出现了一些童蒙识字课本,小学开始萌芽。刘汉政权建立之后,隶书逐渐代替小篆,有许多字的古音古义已不被一般读书人所理解;同时汉时及其以后政策大力提倡儒学,鼓励知识分子著书立说,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有关儒家经典的注解,小学遂兴,出现了许多训诂传注和字汇式的著作。” “三国时期,嵇康著《春秋左氏传音》三卷,曹彦著《字义训音》七卷、《古今字苑》一卷,今虽均不传,但我们也可以从历史记录中了解到小学之学发展的进展。” “魏晋以降,朝代几经更替,至唐六百多年,小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。此期学术界佛、儒、道三家鼎立,且相互影响,因此训诂学对文献资料的注解范围也随之扩大,遍及经、史、子、集以至于佛家经典;另外前代对古书的注解文字传到此时也不易读懂,于是又产生了兼释经、注的义疏之学。但同以前相比较,此期有很多训诂学家在讲训诂的同时,往往兼杂一些玄学。音韵学随着佛教的传入、梵文的翻译和韵文的流行而开始兴盛,一跃成为此期小学发展的最主要特点。” “成果方面,有戴逵《五经大义》;曹耽《礼记音》一卷、《春秋左氏音》四卷。南朝梁何胤《百法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各一卷、《周易》十卷、《毛诗总集》六卷、《毛诗隐义》十卷、《礼记隐义》二十卷、《礼答问》五十五卷,不过传到现在,只有《毛诗隐义》、《礼记隐义》各一卷,在清代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中上游留存。” “北宋初尹拙曾因唐陆德明所撰《经典释文》流传至久,传抄失误,而对其进行过校勘。宋末王应麟《玉海》已经形成小学体制即训诂,音韵三个方面。分别对应字形,字义,字音。清代的《四库全书》,则把小学分为:训诂,字书,韵书三类。 “这个时期,还有梅尧臣著《毛诗小传》二十卷,王逢著《易传》十卷,鲁有开著《国语语音》一卷,凌唐佐著《易解义》十卷,金安节著《周易解》,休宁程若庸著《性理字训》,傅瑾著《字林补遗》,汤岩起著《论语义》十卷。以上诸书今虽皆亡佚,但可见小学之学在宋代发展的规模。” “南宋声韵之学取得了大发展,陈天麟取《汉书》所用古字,依《广韵》206韵编次,作成《前汉古字韵编》五卷传世,另撰有《易传》一部。罗愿作《尔雅翼》三十二卷。” “《尔雅翼》主要解释《尔雅》草、木、鸟、兽、虫、鱼的名称和形状,认为是《尔雅》的辅翼。罗愿不因袭旧文,凡物重视目验,因此他的《尔雅翼》是研究中国古代各种名物名称和形状的重要参考书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其书“考据精博,体例谨严,在陆佃《埤雅》之上”。罗愿也因《尔雅翼》在宋代一反训诂学上不重实证,滥行私说之风,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位杰出训诂学家之一。” “到了元代,陈栎著有《四书发明》三十八卷、《四书考异》十卷、《礼记集义译解》十卷、《尚书集传纂疏》六卷、《字训注释》一卷等。洪焱祖作《尔雅翼音释》三十二卷。程达元著《增广字训》,汪克宽著《春秋胡传附录纂疏》三十卷、《程朱易传音义考》二卷、《诗集传音义会通》三十卷、《礼经补逸》三卷,均传于世。” “明代最著名的,就是安徽的六位著名的小学家“”乐韶凤、朱权、朱谋玮、吴元满、梅膺祚、方以智。” “乐韶凤奉敕编撰《洪武正韵》十六卷。” “中国韵书起始于三国李登的《声类》和晋代吕静的《韵集》,但这两部书早已亡佚。隋朝陆法言等人编撰的《切韵》既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,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。但是该书是以‘南北是非,古今通塞’作为审音标准的,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一时一地之音。” “之后唐、宋两朝根据《切韵》音系,多次编著新韵书,在韵目分合、用字、次序以及韵书所收字数等方面进行调整。其中北宋《广韵》定为206韵,后来《礼部韵略》又根据《广韵》206韵在做诗压韵时所规定的独用、同用基础上,继续扩大同用范围,将若干个独用韵目归并为同用;南宋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将《广韵》206韵归并为106个。但是这些韵目的归并只是机械地将整个韵目进行合并,没有充分注意到实际语音情况。”